四川原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重磅!国家能源局局长全方位谈新能源定位与发展思路!

发布时间:2024-05-17 16:04
作者:时事报告

5月10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时事报告上署名发文。

文章指出要深刻认识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保证;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先机的动力来源。

新时代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达到15.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

2012年以来,我国风电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20%左右;光伏增长了184倍,年均增长60%左右。自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连续3年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其中2023年新增2.9亿千瓦,约占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的63%。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持续保持较高的利用率水平,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98%。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1.4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8%,高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

风电和光伏开发成本十年来分别下降了60%和80%,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0.26元、光伏度电平均成本降至0.31元,实现平价上网。

要准确把握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据测算,我国风电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00亿千瓦,光伏发电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50亿千瓦。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约是目前装机总量的5倍。

此外,要清醒认识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复杂;二是需求压力持续增大;三是矛盾制约凸显;四是被“弯道超车”的风险一直存在。

最后,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原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等一系列挑战,应对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强调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对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也是顺应发展大势、把握能源转型变革历史主动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投入工作,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澎湃能源动力。

深刻认识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做好能源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强调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技术革命,特别是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这为我国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能源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学懂弄通做实总书记关于能源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破解发展制约的必由之路。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构建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看到,我国传统能源具有“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特点。随着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能源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需求压力与供给制约仍将长期存在。应对挑战,需要充分发挥我国新能源资源丰富的特点和优势,增加能源供给总量,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以来,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加速推进,2023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历史性突破50%,煤炭消费比重年均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约27%,降幅超过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同时要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按照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目标推算,我国每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提高1个百分点即5000多万吨标准煤,任务艰巨。此形势下,需要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各领域全方位推广和普及新能源使用,确保我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先机的动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我们持续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了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光伏、风电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但要看到,科技创新已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战略制高点,随着各国加速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全球能源治理正由资源主导向技术创新主导转变。适应这一趋势,需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新动能。

新时代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新能源发展,切实加强立法、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的保障工作。建立了风电光伏全额保障性收购、固定电价和财政补贴制度;制定实施可再生能源、氢能等领域规划,形成从国家到地方、从中长期到五年、从综合性到分品种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和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完善电价政策和新能源开发建设管理政策,实施新能源资源市场化竞争性配置,组织开展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等,有力保障了新能源大规模快速发展。经过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实现从小到大到强、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能源保供贡献了新力量,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方案。

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大,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的40%,是美国、欧盟和印度三个国家(地区)之和。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5亿千瓦、达到15.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其中,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达到10.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达到34%,超过1/3。分品种看,水电(含抽水蓄能)4.2亿千瓦、风电4.4亿千瓦、太阳能发电6.1亿千瓦,分别连续19年、14年、9年稳居世界第一,分别约占全球的30%、43%、42%。此外,多种清洁能源和新型储能加快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达到4414万千瓦,地热供暖(制冷)达到13.3亿平方米,全国已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3139万千瓦。

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快,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已成为全国新增电力装机主体,占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的一半以上。2012年以来,我国风电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20%左右;光伏增长了184倍,年均增长60%左右。从2016年开始,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国新增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50%,2023年达到85%,成为我国新增电力装机的主体。自2020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连续3年新增装机超过1亿千瓦,其中2023年新增2.9亿千瓦,约占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的63%。另外,新型储能2023年新增装机约2260万千瓦,是此前历年总和的2.6倍。

我国新能源运行质量好,实现高水平消纳利用,成为能源保供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持续保持较高的利用率水平,2023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7.3%,全国光伏平均利用率98%,新能源发电量不断增加,占比稳步提高,在能源电力保供中的作用不断凸显。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约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1.4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8%,高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高,在全球处于领跑地位。我国新能源行业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陆上低风速风电技术国际一流,海上大容量风电机组技术保持国际同步,在精准测风、超大型风机、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智能化等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突破2万千瓦,风电叶片最大长度超过123米,均为世界之最。在运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突破23%,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钙钛矿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不断创新突破,实验室认证效率突破33.9%,刷新世界纪录。风电和光伏开发成本十年来分别下降了60%和80%,风电平均度电成本降至0.26元、光伏度电平均成本降至0.31元,实现平价上网。制氢技术形成自身优势,海洋能技术也正在积极探索。

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强,已建成先进完备、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全产业链体系。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我国风电光伏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新能源产业中心。全球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和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大部分是由我国生产制造。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了一大批新能源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亮点。

我国新能源减碳贡献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2022年,我国单位GDP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663瓦/万美元,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1倍、美国的4.8倍。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直接减少碳排放约22.6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5.7亿吨,合计减排约占全球的41%,分别相当于美国、加拿大、印度、德国的2.5倍、4.1倍、7.0倍、8.6倍。

准确把握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全球能源发展呈现新趋势、新特点、新格局。我们要准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迎难而上,持续巩固提升我国新能源发展的国际领先优势。

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共识和一致做法。一是各国普遍重视新能源发展。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加速新能源发展方案。美国提出“能源独立”,通过设立法案和计划,推动页岩油气技术应用,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为新能源产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欧盟将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能源转型的重点,推动绿色新政一揽子计划,发布《欧盟实现经济、安全和可持续能源供应的联合行动》《欧洲风电行动计划》,提出推广太阳能和风能、加速氢能部署、增加生物甲烷产量等措施,增加投资支持海上风电、绿氢、可再生燃料等发展。日本希望通过全面系统布局主导全球氢能产业链,目前已在氢燃料电池研发方面取得相对领先地位。

二是新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研究认为,为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C左右,2050年可再生能源应占电力供应的70%~85%,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等机构的研究也指出,2050年全球85%~90%的发电将来自可再生能源。2023年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承诺,均提出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3倍。

三是风电光伏仍是新能源发展的主体。据测算,我国风电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00亿千瓦,光伏发电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50亿千瓦。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约是目前装机总量的5倍。各主要经济体在扩大风电光伏装机规模的同时,重点围绕降本增效开展技术攻关。美国和欧盟均积极推动钙钛矿、硅基光伏等技术创新,同时注重风电向远海高空、大型化、智能化发展。

四是储能和氢能是新能源发展的必要支撑。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性、波动性大,大规模、高比例接入需要储能等调节性电源作为支撑,从而平抑或减少风电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的影响。新型储能可以在电力需求低谷时储存多余的电能,在电力需求高峰时释放,从而平衡日内电网负荷。氢能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既可直接应用于交通、工业等领域,也可通过电解水制氢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并长周期储存,在电力系统需要时再次发电,助力提升我国能源系统的整体效率。

五是多元融合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消费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以新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服务将广泛提供电力、制冷制热、储热等能源服务,形成源网荷储一体的绿色供能用能模式。同时,燃机掺氢发电、煤电掺氨发电等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互补使用技术的经济性有望逐渐提升,通过掺氨、掺氢对煤电和气电进行燃料替代,将有效提升降碳减碳效果。

要清醒认识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一是外部环境日益严峻复杂。近年来,美欧一方面意图通过技术、标准、政策等手段谋求新能源发展主导权,另一方面在环境、贸易、人权等领域对我新能源企业频频出手,把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遏制打压。美国和欧盟对我出口进行抵制,对光伏、电池等产品征收所谓“反倾销税”,美国甚至援引国内法“长臂管辖”,对我相关企业进行制裁。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为保护其本地产业市场份额而阻碍我国新能源产品进入的情况。对此,我们要在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同时,加强形势研判、提高能力本领,促进国际国内市场融合发展,加快建立国际互认的标准体系,维护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是需求压力持续增大。从能源供应保障看,当前我国人均用能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量约为G7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生活用电量约为美国的1/5。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据研究机构测算,未来几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每年将保持2%左右的增速,折合约1.2亿吨标准煤,如果其中一半由风电光伏发电保障,则每年需要新增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约1.5亿千瓦。从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看,我国第二产业能耗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八成,传统能源结构转型任务较为艰巨。我们要推动新能源尽快“立”起来,形成对传统能源的安全可靠替代能力。

三是矛盾制约凸显。新能源发展存在相关的土地等要素保障不够、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风电光伏大规模发展与用地用海空间不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西部地区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所需的更多特高压外送通道要考虑通道密集、廊道紧张、大电网安全情况等,一些地方在核准新能源项目时还存在一些附加条件。新能源非技术降本增效受到影响,需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和要素保障,为新能源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四是被“弯道超车”的风险一直存在。当前,全球新能源技术更新迭代不断,比如光伏行业从多晶硅到单晶硅、异质结电池、薄膜电池、钙钛矿电池,几乎每5年就出现颠覆性技术。目前我国钙钛矿电池技术在实验室层面暂时领先,但尚未大规模产业化,若国外钙钛矿电池产业发展速度超预期,我国光伏产业就可能面临被“弯道超车”。另外,我国风机主轴承、光伏控制系统的芯片等部分核心零部件尚未实现自主可控,锂、钴等关键资源对外依存度也较高。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保持底线思维,加大技术攻关,持续夯实提升我国新能源技术领先的优势。

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谋划、协同配合,加大创新、深化合作,持续推动新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供应安全和绿色发展,在保障能源安全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供给,构建多元绿色低碳能源供应结构,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积极推进“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及电力规划、可再生能源规划等各领域规划落实,组织开展能源规划研究,统筹谋划中长期能源电力优化布局,加强能源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保规划等的衔接,开展电力系统设计,确保重点规划项目方案合理性,促进全国各区域各时段能源生产消费协调平衡。二是持续完善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推动权重向重点用能行业或单位分解。研究分省设置风电光伏合理利用率,引导各地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有序推动风电光伏发展。三是大力促进绿色能源消费。在绿证核发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基础凭证,建立健全绿证、绿电、碳市场协同机制。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直接利用规模,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终端用能的绿色能源比重。

扎实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适应能源转型需要,进一步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夯实国家新能源发展和安全根基。一是继续推动风电光伏发电体系快速发展。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陆上和海上并重,加快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试点推动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编制全国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规划,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结合“三北”六期工程统筹推动光伏治沙,推动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二是抓紧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科学规划、有序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推动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火电灵活性改造。加快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创新应用,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开展配电网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研究提升电力智能调度水平,发挥储能的系统调节作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三是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建设,加快构建广泛覆盖、结构优化、功能多样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工业体系的优势,坚持以技术创新引领能源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重点方向研发投入。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规划布局,统筹科研力量和资源加大对新能源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支持,重点推进钙钛矿光伏、大型风机等高效发电技术,柔性直流等输配电和智慧电网技术,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氢氨醇制输储用技术等创新。二是推动落实国家重大专项。实施科技创新2030“智能电网”重大专项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开展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申报和评定,加快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国产化替代步伐。三是加快先进技术应用。支持先进技术商业化,结合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对首台(套)、国产化装备使用提出相应要求,通过规模化应用提升先进技术应用水平和国产化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先进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健全适应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依法推进能源治理。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出台能源法,抓紧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加强能源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引领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优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增强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二是健全完善能源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机制。适应新能源大规模接网需求,进一步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基本规则和绿证绿电交易机制,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明确各类新能源项目参与市场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新能源发电稳妥有序进入市场。研究促进智能微电网发展的改革措施,积极培育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能源生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优化能源合作的模式和条件。一是拓展能源多元合作新局面。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推动更多绿色能源合作项目落地。统筹深化中俄能源合作,加强中欧在氢能、储能、风电、智慧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对话合作,务实开展中美能源领域交流。二是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绿色产能合作,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智慧电网等项目落地。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东道国和跨国公司开展多方合作的有效途径,深入推进与重点能源资源国的互利合作。编制全球清洁能源合作区域指南,持续深化绿色能源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电力互联互通,推动构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三是加强标准体系国际衔接互认。加强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标准制定等国际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国际认可,有效应对美西方碳关税政策影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10周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把能源革命引向深入,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四川原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蜀ICP备20020738号-1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