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寒露已过,霜降将至,全国各地尤其华北地区气温骤降,在一些城燃企业看来,一场艰难的今冬采暖季保供战役正悄然打响。“是否还会发生像去年一样的区域性断供风险?”一位业内人士坦言,连年倒挂销售,让下游城燃企业始终承担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加之合同内外气价上涨叠加合同总气量减少以及民生合同气量不足等情况,依然给今冬的稳定供气蒙上了一层阴霾。
立下“军令状”近300天
冬季断供“顽疾”仍未有效根治
早在2021年1月,国家发改委就发布过组织上下游企业签订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的相关通知。为根治北方冬季民生采暖断供“顽疾”,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关于组织签订2023年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上游气源企业立下“军令状”,包括“按照签订的民生用气合同,确保民生用气安全稳定供应”“确保对农村‘煤改气’用气需求合同全覆盖”“给予足额保障,按居民用气门站价格执行”“确保城燃企业对民生用户需求合同全覆盖”等。《通知》还要求各地政府及时兑现承诺的资金补贴,在采暖季结束后,依法依规进行价格调整,合理疏导成本。而对于城燃企业定量售气、定时供气、安全保压停气等现象,地方政府必须时刻做好无条件兜底保供的准备。
据了解,发布本次《通知》的起因是,去年采暖季,华北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出现停气限供现象,导致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农村煤改气用户。然而并非下游城燃企业保供不力,有业内人士认为,究其原因是上下游未能就合同内气量协商一致,导致下游无法获取足额的民生气量。实际上,上游企业并未按照民生用气价格对煤改气用户进行足额供应,而是将相当一部分居民煤改气采暖用气的指标以工商业用气价格为基准进行供应,如此一来让城燃企业的成本和保供压力剧增,经营出现困难。
截至目前,《通知》已下发近300天,按道理行业形势应当有了明显好转,然而实际情况却大相庭径。河北一家城燃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倒苦水:“看到国家发改委年初连续推出“给力”政策措施,引导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签订和气价联动机制改革,内心本非常期待,但由于缺乏后续执行的跟踪督导,导致合同气量不足、合同外气价高、气价倒挂销售等情况依然存在,简单说来就是好政策没能得到‘好执行’。”
其实,早在上半年,已有部分城燃企业反映在居民用气核定、合同谈判等过程中碰到中石化、中海油“软钉子”的案例。今年5月,三家主要上游气源企业已公布天然气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120%,且中石化、中海油都没有居民气量价格标签,这意味着接驳中石化、中海油气源的各城燃企业,供给居民用户的燃气要和供给工商业非居民用户的一样遵循市场化定价(高出30-80%)。分析人士指出,因为居民用气价格受国家限价政策规定,利润空间不大,部分气源成本比居民用气定价还高,所以中石化、中海油没有核定居民气量以及以居民气价供应的动力。由于居民气量核定是保量保价保供的根本前提,不进行核定也就没办法保量保价供应。
据了解,2023至2024采暖季河北省预计用气139亿m³,同比增加15亿m³。当前,河北地区有煤改气用户约1077万户,山东、山西各有数百万煤改气用户,其中有相当部分用户使用中石化气源。以华北某城燃企业为例,该企业供应给居民用户的政府限定售气价格较低。但在2023采暖季,中石化卖给该城燃企业的天然气合同价格约为3.2元/ m³,再加上0.7元/m³的配气成本(安全运营成本+人力成本+管网设备折旧),意味着该城燃企业每卖给居民用户1m³来自中石化的天然气,将亏损0.62元左右。由此带来的居民保供巨额亏损全部由城燃企业承担,其经营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及全国各地政府下发的有关政策文件已经明确,天然气保供是政府和上下游企业三方的共同责任,然而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气源企业就占了全国天然气供应量的98.7%,为了保障居民用气需求,下游城燃企业将不得不高价购买合同外气量再低价保供,这将让城燃企业继续面临高买低卖的价格倒挂局面,经营亏损或将进一步扩大。有业内人士指出,眼下已进入深秋,农村煤改气居民气量气价问题依然没能妥善解决,预计今冬还会出现断供,老百姓很可能会“返煤”,这将直接影响近5年“蓝天保卫战”的煤改气改革成果。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再次印发《关于2023年天然气中长期合同签订的补充通知》,要求按照现行民生用气范围和价格政策尽快推进有关工作,强调包括居民生活用气、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气、养老福利机构用气、集中供热用、农村居民煤改气及公交车、出租车用气等,应全部纳入民生用气合同。然而有相关人士指出,居于垄断地位的上游企业拒不执行政府价格政策,也不按居民用气价格与城燃企业签订足额气量的民生用气合同,让众多政策出台后就沦为一纸空文。根据国家能源局7月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3)》显示,受经济形势及价格走势影响,我国今年天然气需求将持续回暖,初步预计全年全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850亿m³—3900亿m³,同比增长5.5%—7%。其中,城市燃气增量主要来自商业服务业、交通和采暖用气。与此同时,我国进口管道气和海上LNG气源逐年递增,终端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此前,国家发改委曾明确要求,上游气源企业与下游城燃企业应签订不低于上年实际供气量105%的合同气量。但有城燃企业反映,近年来上游气源企业每年均压减合同总气量5%-20%不等。比如中石化今年的合同气量就按照不高于去年合同年实际气量的90%-95%与下游进行签署,下游城燃企业无奈只能采购合同外高价气进行保供,直接导致许多城燃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河北保定一城燃企业高管直言:“上游企业要求我司按照远高于居民气价的价格与其结算,具体做法是结算顺序由高到低,先结算非管制气资源,农村煤改气气量最后结算,采购价格最低的为2.86元/m³,部分气量价格高达5.2元/m³,导致我司长期气价倒挂,亏本运营,严重影响了广大居民用户的民生用气。”据了解,该城燃企业去年采暖季农村煤改气用气量约为2050万m³,其中85%为非管制气。预计2023年采暖季,该城燃企业农村煤改气需求量为2200万m³,按上游企业公布的相关政策,预计今年采暖季民生合同气量缺口高达2000万m³。更为严峻的是,合同中并未明确执行居民门站价的民生气量。无独有偶,因当地政府无法落实民生气量合同民用气指标严重不足、采购价格高、居民用气价格调整滞后等多种问题,导致山西某城燃企业煤改气用户气价倒挂极其严重。其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截至今年7月在山西省工程安装入户45万户,壁挂炉安装19万台,从去年4月1日至今年3月底,公司为当地居民供气1.33亿m³,直接购销倒挂7800余万元,加上安全运营成本累计倒挂超1.9亿元,“今年截至目前为止,气价倒挂仍然居高不下,公司已经到了严重亏损、难以为继的地步”。在山东聊城各下属市县区,近30家正在经营的城燃企业均因气价倒挂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中最为严重的气价倒挂亏损高达1.08亿元。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气价倒挂已造成当地去年冬季限、停气情况严重,目前公司举步维艰,已无力支付气款,最坏的结果将导致今年冬季大面积停气。据了解,该企业在高唐县的项目公司已全面停气。一位长期从事燃气安全的行业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对城燃企业的监管力度和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不断要求城燃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老旧管网改造,建设智慧燃气,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在气价长期倒挂的背景下,各大城燃企业依然要竭尽全力履行保供责任,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承担政府和社会公益性任务,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当前的现金流维持生存经营尚且困难,只能尽量压缩各项成本,谈何发展?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燃气系统安全埋下不可估量的隐患,更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背道而驰。
多地价格联动机制迟迟未出台
城燃企业望眼欲穿盼“天亮”
据接近国家发改委的消息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已在今年6月向全国各省、直辖市等省级发改委内部宣贯了《国家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指导意见》(非公开发布),要求省级发改委向各市、县传达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符合各地情况的省、市、县级天然气价格联动政策。因此,自6月中旬以来,各地天然气价格联动政策出炉节奏明显加快,但仍有多个市县区的联动新政“犹抱琵琶半遮面”“养在深闺无人识”。纵观全国各地,沈阳市的居民气价已近3年未调整。据《辽宁日报》报道,今年7月13日,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郝鹏赴沈阳燃气调研,对天然气安全和价格联动工作作出指示。消息人士透露,郝鹏在调研中强调,既不能让老百姓气价太高,也不能让城燃企业长期亏本经营。然而3个多月过去了,辽宁省天然气价格联动政策仍“难产”,各地居民气价尚未调整。有数据显示,沈阳市执行政府定价的城燃企业有3家,其中沈阳燃气覆盖当地300万用户,占比约92%,该企业去年亏损超过1亿元。有业内人士测算,按照当地气源企业公布的采购价格,沈阳城燃企业2023年天然气综合采购价格平均上涨0.5元/m³。按此计算,今年沈阳燃气或将增亏超3.5亿元,经营困难形势进一步加剧。根据山东省发改革今年4月下发的《关于落实居民用气价格联动政策的通知》要求,济南市发改委决定自9月1日起,启动居民用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机制,调整居民用管道天然气销售价格至3.5元/m³。然而一个多月过去,作为济南下辖的章丘区却迟迟未进行同城同价的联动调整,依然执行3.08元/m³的销售价格,让当地城燃企业叫苦不迭、望眼欲穿。以山东圣井燃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井燃气”)为例,该企业负责章丘5个镇街约10万户居民的用气,过去2年居民用气量(含采暖季)共计约5000万m³,其上游综合采购单价为3.8元/m³,加上近0.3元/m³的运营成本,导致企业每卖1m³气直接倒挂超1元,累计气价倒挂损失超5000万元。受政府煤改气工程欠款及气价倒挂影响,圣井燃气面临资金链断裂、现金流枯竭的风险,员工工资、安全运营等无法得到保障。10月7日,河北省省长王正谱出席全省采暖季保暖保供工作视频会议,强调保暖保供是重大民生工程,全省各地各部门要综合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对此,有能源专家表示,河北省政府之所以在“双节”后首个工作日就迅速开会部署今冬保暖保供工作,是因为去年居民气价倒挂导致城燃企业巨额亏损而引发的多地限气、停气、断供等事件,对河北各地政府而言是切肤之痛,但河北省政府截至目前仍未出台天然气价格联动政策。居民气价倒挂在山西各市、县亦有发生,然而,山西省政府截至目前仍未出台天然气价格联动政策,但省政府已于今年6月1日将居民气价列入定价听证目录中,并明确要求按照上游企业价格政策同幅上涨。7月,山西省发改委又向各市、县宣贯了《国家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工作,有序推动调价,若开展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有关工作要及时报省发改委。尽管上级单位已作出明确要求,但各地政府却迟迟未见行动。据了解,山西某城燃企业去年采暖季就因气价倒挂累计亏损8000余万元,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按照现行价格政策,预计公司今年采暖季还要亏损6000余万元,“长此以往,公司将面临舆论和资金链断裂的双重压力,还谈何保供?”我国天然气市场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冬季保供难题,其根本原因是上下游企业在民生用气合同签订、价格机制疏导、供需平衡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并非上游资源不足。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是现有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失灵,绝大部分地区形同虚设,已建立的联动机制也不尽完善。面对业内存在的种种矛盾,改革和落实气价机制是治本之策,但确保民生用气合同保量保价签订才是当务之急,否则将为今冬埋下再次断供的隐患。“家暖了,心才会热”,在漫长的供暖季来临之际,保障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是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政府和上下游企业三方应拧成一股绳,共同建立起更科学、更及时、更有效的天然气价格联动机制,挽救城燃企业于濒危之际,让保供人员能够安心奋战在一线,以拳拳之心,汇浓浓之情,确保人民群众温暖过冬。